桂林网站制作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9-06-15 08:48  ·  admin
桂林网站制作: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好。首先要感谢学院领导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个讲台上做毕业演讲。每次回到复旦都是非常愉快的事。不过这次的心情有一点紧张,因为从来没有干过这个活,在读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演讲。我来之前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毕业演讲究竟应该怎么讲。结果查到的是随便讲,随便怎么讲都可以。所以我就斗胆讲一讲我一直想讲但是没有机会讲的话。不过在准备之前,我特意看了一下张老师给我的邀请信,信里要我跟大家分享我的人生感悟。我除了对自己工作有一点点心得之外,其他的人生感悟不值一提,所以还是谈一下我对我的工作的一些想法。我今天准备的题目是经济学的价值。刚才听到张军老师的讲话,我发现他讲的很多内容跟我想讲的不谋而合,因为我要讲的经济学的价值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何通过经济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有趣,甚至有美感。
 
我先从自己身边的事说起。我也在复旦渡过了很长的时光。当然,跟在座的老师,特别是跟洪老师相比不值一提。我刚才算了一下,我和我太太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两个加在一起一共在复旦待了21年,是洪老师一个人的三分之一。我太太从本科到博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相比我,她是一个更加纯正的经院人。她在十年前不当老师了,转行做家庭主妇,这个转型非常成功。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我们私下讨论过,她从来不问我两个会要老公命的问题。第一是她从来不问我一天到晚在忙什么;第二是她从来不问我们什么时候实现财务自由。我后来想为什么她不来烦我这样的问题。虽然坦率讲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但是我觉得她足够理解经济学,也足够理解经济学的价值,所以她从来不问我这些问题。
 
桂林网站制作:在座的很多同学即将离开校园开始你们的职业生涯。经济学到底有没有用,经济学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你们以后可能会反复要面对的问题。在我读书的时候,经济学是大家的掌上明珠。但是在过去几年,经济学无用论越来越流行。我来之前总结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经济学无用论的说法。最流行的就是某位成功人士说经济学家没有用,经济学也没有用,既不能预测未来,也不能帮你赚钱。除了成功人士,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满意。比如我妈常跟我说,你们经济学家在报纸电视上讲的都是常识,比如货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这不是废话吗?还有政府官员,他们的批评宽容一点,温柔一点,他们说经济学也很重要,但是现实情况非常复杂,中国国情也很特殊,说到底还是觉得经济学没什么大用处。有的公知的批评就尖锐许多。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些模型只是让外行不明觉厉,用的数学逻辑其实是在同义反复,形式很多,思想太少。最近还有一个说法,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有不少学科要被淘汰,经济学也是被讨论的学科之一。讲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人生很灰暗,入错了行?对于步入中年的我,讨论经济学有没有用,或者经济学家有没有用,我都可以一笑了之。但对在座的各位就不一样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大家未来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思考。我希望我今天讲的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线索。
 
桂林网站制作:我首先想说经济学无用论其实是有道理的。它的道理在哪里,就是如果从纯粹知识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的局限性很大。不光经济学,其他社会科学也是一样。关于知识,很早柏拉图就有定义,知识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可以被证实的真实的信念。虽然知识论最近几十年有很大发展,但这个定义在现在依然不算过时。用这个定义,你会发现经济学的知识被证实的部分比较少,每次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取得的进展也比较有限,导致经济学知识的实用性确实不强。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不是我们经济学家太笨了。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先讲相通的地方。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都一样,建立概念,构建分析框架,检验分析框架,再去改进和升级这个分析框架。但是差别在哪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里面的微观主体不会主动选择,它们服从一般规律,宏观系统的作用机制也是有迹可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这些特点保证了自然科学可以有效地接近所谓的终极真理,虽然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否认终极真理的存在。比如刚才张老师提到的弦论,虽然还没有被证实,但是有希望更靠近终极真理。而且在前进过程中自然科学创造了很多有用的理论,比如牛顿定律,虽然我们都知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刻画物质世界更加基础的理论,但牛顿定律的实用性很强,在大多数环境中都可以是非常好的近似。所以说自然科学可以创造出很多有用的知识出来。经济学还有其他的社会科学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现象,其中的微观主体可以做自主选择,而宏观系统,比如像亚当斯密说的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供需、配置资源,都是人类社会自发形成并不断演进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宏观系统是微观主体行为的某种加总并反过来影响微观主体。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生性和多变性,也注定了我们在接近终极真理的道路上更加艰难曲折,创造和积累的知识局限性也更大,应用性也更小。
 
桂林网站制作: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家对经济学产生怀疑的更主要的原因不在于经济学这些先天的问题,而在于大家没有认识到经济学的价值不仅仅来自经济学知识,而是来自经济学背后的科学认知体系,这才是经济学核心价值所在。什么是认知?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人类用某种分析框架来处理信息。我所说的科学认知就是运用科学性的分析框架来处理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看到的这么多的经济学无用论,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我称之为经济学的知识普及阶段向经济学的科学认知阶段的过渡期。我们基本完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普及。30年前很少有人了解市场经济,现在大家或多或少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这个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们向科学认知阶段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艰难。很多人对经济学知识的期望过高,失望之后又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学科学认知体系的作用和价值,这才是造成经济学无用论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桂林网站制作:接下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经济学科学认知体系的价值。第一个是过去几年中国讨论很热烈的产业政策。我记得两个月前给一个博士班上课,说到要想科学评价产业政策非常困难。举一个例子,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会给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补贴。这些补贴对地方财政有没有好处,姑且不说对当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影响,先说对当地财政收入的影响,哪怕缩小到这么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我们要给出一个科学评价都很困难。马上有同学举手,说为什么困难,这不是很显然吗,比如地方政府每年给一家企业提供一个亿的补贴,如果这家企业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两个亿的税收,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当时很多同学表示赞同。我今天举这个例子,说明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其实很简单,那位同学用的是会计思维,给你算帐,这个企业交了两亿的税,就认为这两个亿是那家企业创造出来的,地方政府只补贴一个亿,所以对地方财政是个划算的事。这是典型的没有用经济学思维去想问题。要想清楚一个企业给当地政府创造了多少税收,应该想如果没有这个企业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家企业在地方占用了资源,比如土地资源,还有劳动力资源,很多资源都很难移动。如果没有这家企业,这些资源可能可以被其他的当地企业使用,还可能吸引外面的企业进入,如果这些企业即使没有补贴也能上缴超过一个亿的税收,那么原来的补贴政策即使对当地财政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人说你能不能给我一个答案,这个补贴到底好不好?我说对不起,目前还没有经济学理论可以对这样的问题作出一般意义上的评价。那你说了半天,经济学对理解产业政策到底有没有价值?还是有价值的。产业政策如此重要,关系国计民生。哪怕我们只是指出思维上的一些误区,鼓励大家更加审慎地思考和判断这个事,我觉得已经是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价值。
 
桂林网站制作: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大家很关心的房价,每个人都关心。学界也好,媒体也好,大家一直拿一个指标来评价我们国家有没有房产泡沫,就是房价收入比,注意,是房价和当期收入之比。这个比例在在发达国家基本在3到5倍之间,大概的意思是一个家庭不吃不喝,不靠贷款三到五年可以买一个一百平米的房子。这样的比例背后是有理论依据的。房价收入比衡量的是房产作为一个资产的回报率(假设房租支出由收入决定),这个回报率应该跟金融资产的回报率差不多。所以合理的金融资产回报决定了房价收入比大概在3到5倍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理论在不少地方都是适用的,是经过了一定检验的一个经济学知识。这个房价收入比在中国的不少大城市在很多年前就超过了10倍,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房价有泡沫的证据。我也被绕进去了。当时我在复旦工作,一直纠结上海的房价收入比。我一直都没有明白过来,直到我在美国教MBA学生的时候,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不能拿房价收入比做国际比较。我意识到衡量房产回报率更好的指标是房价和未来收入的比例,而不是当期收入的比例。但是大家为什么会用当期收入呢?一个是简化问题,另一个是在美国,大多数家庭的收入增长很小,这种简化是合理的近似。但是放在中国就不对了,中国过去几十年收入增长非常快。我当年在复旦快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们的收入大概是一个月三五千块,他们现在的收入已经到了没法准确估计的地步了。所以,用一生的平均收入来计算房价收入比,那在十几年前当然要买房。很遗憾,我经济学没学好,错失了大概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
 
桂林网站制作:注意,我这个例子不是说今天的中国没有房产泡沫。我们距离回答这样的问题还很遥远。但是,用经济学的科学思维可以让你看得比别人更深一点,走得比别人更远一点。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看到我们很喜欢用类比推理。我们学了一个知识觉得很管用,然后把这个知识拿来用,特别是做各种比较,很多人都是这样。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认知模式,特点是很直观,有时也很有启发性。缺点是得出来的结论不大靠谱,因为类比推理抛弃了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科学认知环节。记住了知识,忘了背后的分析框架,忘了去想这个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有一些疑问。这个演讲没有问答的环节,所以我就自问自答。大家可能问的一个问题是,刚才我说我们处于一个从知识普及向科学认知过渡的阶段。那我们在经院学了好几年,好像也还没有走出普及阶段。到底怎么做才能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向科学认知阶段过渡呢?如果你们脑海中有这个问题,我要恭喜你们,因为你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开始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科学认知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轻信任何人讲的任何话。究竟怎么过渡?这个时间可能非常漫长,各位同学只要主动思考,你们每天就会成长一点点。套用张老师刚才的话说,思考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而且有美感。不仅如此,还可以把有趣和美感带给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动社会往前走的力量。
 
桂林网站制作:还有的同学会说,在经院学了几年,现在大脑里空空如也,好像什么分析框架都没留下,这个科学认知实在不知道怎么做。这时候我要鼓励你们,你们在经院的几年一定没有白费。从效用最大化到市场均衡,从消费函数到凯恩斯经济学,很多东西已经不知不觉地存在你们的脑海里了。有一些知识暂时忘记了,不要紧,翻一翻书很快就能捡起来。重要的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让这些分析框架成为你大脑的一部分,让科学认知体系成为你处理信息的一个必要的环节,这样你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思维模式,越来越娴熟。
 
桂林网站制作:我还想借这个机会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做一个辩护。就从我最喜欢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说起。回忆一下,这个定理说的是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市场均衡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哪三个条件?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信息不对称,没有外部性。我经常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打抱不平,因为很长时间一直有人嘲笑它,最典型的说法是所谓的第一定理的第一个假设就搞错了,为什么?世界上哪有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你给我找一个出来?这个批评本身有道理,但是它太看重经济学作为纯粹知识的价值。我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经济学的瑰宝,并不在于它作为知识的价值,而在于创造这个定理背后大家运用的那套科学分析框架。经济学过去几十年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市场缺陷及其福利影响。特别过去十几年涌现出的大量微观数据,让我们可以去量化市场缺陷,甚至估算现实世界中的市场缺陷在多大程度上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背后的科学认知体系,我们很难想象可以达到今天我们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认识。
 
桂林网站制作:我本来想留一点时间讲一下大数据和AI与经济学的关系,现在没有时间跟大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了。大概意思就是想说,大数据和AI与经济学绝对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很多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和AI可以帮助我们极大地提升经济学知识的应用性和经济学的科学认知体系。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我自己目前和未来的工作重点也是这个方向。
 
最后让我回到张老师的邀请信,里面另外一个关键词是他希望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毕业寄语。我想来想去,觉得最好的毕业寄语就是回应刚才张老师在大屏幕上讲的话,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时代,很多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可以用经济学,来擦亮你们的眼睛,激发你们的智慧,用经济学认识和探索这个正在经历巨变的世界。最后套用一句熊彼特的话来结束演讲,希望大家可以用经济学那水晶般晶莹透彻的思路,用一道基本原则的强光去照亮人类社会和经济世界,谢谢大家!